罗小平官方网站
http://2587.diaosu.cn
罗小平首页>文章>正文

我看罗小平

更新时间:2024-11-25 11:15:52 作者:罗小平

我看罗小平

孙振华

    前不久,有一个在网络上被称为“汉字叔叔”的美国人,名叫理查德·西尔斯(Richard Sears)的语言学家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埋头工作,对世界不敢兴趣;另一种人希望能理解全世界;一种人的世界是停滞的,一种人一直想探索前方的可能性。”

    当时我正在考虑为罗小平写一篇文章,看到这句话,马上把它记下来了,我想,用这句话来形容罗小平正好合适,当然,他属于后一种人。

    在艺术的世界里,一直有一种看结果的习惯,一个艺术家如何,用作品来证明,也就是用结果来说话。其实,只看结果往往并不利于对于艺术的真实判断,除了结果,还要看人,看是什么人做出来的。这是因为,艺术的过程很重要,做作品时候的心态也很重要。有些人做艺术是“死磨”,埋头苦干,属于“苦吟派”,他的目标很明确,为了作品而作品,为自己的身份而作品,到头来或许也能磨出一两件好作品,但是他的作品只属于艺术;还有一种人是乐趣派的,他是为了乐趣做作品,他的目标未必是直接为了作品本身,而是为了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所以,他的艺术是宽广的,是超越的。也许,这两种人仅仅从结果上看,或许差不多,但是他们做艺术的目标、过程、心态以及未来的可能性只有他们本人心里清楚,还有,熟悉他们的人也清楚。

    孔夫子一句话说的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知识的人不如爱好知识的人;爱好知识的人不如在知识中享受到乐趣的人;知识如此,艺术也是如此。虽然大家都冠名为艺术家,细分起来,里面有“知之者”、“好之者”和“乐之者”的区别。

    说到罗小平和他的艺术,我首先想说的还不是他的作品如何,他的结果如何,我最感兴趣的还是这个人。怎么说他这个人呢?不妨用他的作品来打比方。

    罗小平最近在深圳火车北站的西广场做了一件大型雕塑《雨露》,这是外形由5000片能够闪动旋转的不锈钢叶片组成,当微风吹过,敏感的叶片会不断晃动和闪烁....

    不停地运动和闪烁,这似乎是罗小平的人生态度和艺术状态的一种象征。

    和罗小平接触,发现他说话语速极快。过去人们总是说,这是能说会道;其实,能说会道的关键不是嘴,而是脑子,这是大脑思维活跃的表现。罗小平不仅说话快,思维跳跃的幅度也很大,在艺术上,他的兴趣频道转化也很快,一会一个想法,一会一个构想,像刘谦变魔术一样地层出不穷。他是一个精力旺盛的人,似乎不知疲倦,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有什么艺术上的事情叫上他,他都不会推脱,都愿意抓住机会,兴致勃勃地进行尝试……这一切关于罗小平的片断,如同《雨露》的一个个叶片,把它们集合起来,就会形成一个关于罗小平的整体拼图,如同《雨露》的雕塑,罗小平给人的基本印象就是一直在动。

    当然,运动的结果是像《雨露》那样闪烁,而罗小平所闪烁的,是他人生和艺术所发出来的灵光片羽。

    我最早关注到他的作品是看到他2002年在美国用陶创作的作品是一组名为《时代广场》的世界政治人物的卡通造型。这组作品是中国艺术家中较早表现出对国际政治问题关注的作品,对于中国艺术家来说,通过作品来关心国际政治,似乎还没有这个传统。在罗小平的这一组人物中,有曼德拉、普京、布什、小泉、萨达姆、拉登等等,有趣的是,罗小平让它们全部穿上了唐装,这就和中国有了某种关系。看起来,这组作品诙谐、幽默,但具有深意,它的背后具有很大的阐释空间。

    他创作了许多陶艺作品,这是他的擅长,包括日常生活物件和陶塑人物,他对陶艺的贡献在推动它的当代转型上,他把古老的陶艺和后现代观念结合起来,使他的作品独树一帜。

    除此之外,罗小平还创作一些装置类作品,例如,将扑克牌放大,做出不锈钢装置,这其中的国际政治意味也是非常浓厚的,例如,让人产生美军占领伊拉克以后的“扑克牌通缉令”的联想,等等。他在创作中的这种广阔的视野说明,一个在中国已经取得了相当成绩的艺术家,一旦移居国外,既可能无所适从,茫然无措;也可能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除了做作品,这几年他回国担任了中国美术学院上海分院的公共艺术系主任之后,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和谢林老师共同做了几届“全国大学生优秀公共视觉作品展”,这个展览活动还在持续中。应该说,参加这个展览成为应届毕业生的最后一课。我亲眼看到,罗小平不厌其烦地跟每个学生讨论方案,深化作品,让每个参展学生都能通过展览,让自己的作品在方法论上得到提高。

    如果是一篇“成功学”的艺术评论文章,这个时候可能会告诫罗小平,不要把面铺得太宽,应该将兴趣和精力更加集中,更加突出在某一点上进行纵深突破,以获得更大成功……这篇文章不打算说这些,因为这不是一个“乐之者”的态度。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个美国语言学家,他把毕生的精力和财富都投入到汉字的研究上,最后因为贫困和长时期滞留,面临被“请出”中国危险。他说,有不少中国人和美国人都对他的所作所为感兴趣,区别在于,中国人因为他作为一个“老外”,研究了中国文化而对他有兴趣;而美国人则是对他的人生态度感兴趣,不在乎他研究的是中国文字、埃及文字还是印度文字。

    一起都源自兴趣,作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我希望以后的罗小平还是这样。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