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平官方网站
http://2587.diaosu.cn
罗小平首页>文章>正文

第三只眼看西方——“轰动”

更新时间:2024-05-04 02:22:59 作者:罗小平

    十几年前看到国内杂志上的一则消息,称某一位艺术家在国外讲学表演时,引起当地艺术家和观众的“轰动”。因此,“轰动”二字一直让我记忆犹新,挥之不去。这么些年的北美生活,我已切身地感受到类似于“轰动”二字中所传递的不同文化与习惯。
    国内的人大都知道,西方人不啬赞美之词,当有一天国内艺术家首次登陆北美讲学表演,如果当地艺术家、学生、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和高度赞扬,相信有些人会找不到北。设想这样一种场景的发生,几乎每一位观众、学者、艺术家,只要是前来的观赏者都会主动走到你的面前感谢你并说:“我太享受你所做的精彩表演和演讲。”“非常感谢你给我们带来如此兴奋与快乐的一天。”更有甚者,他们显露的表情,仿佛像上帝降临,眼睛瞪的圆圆的,嘴巴张的大大的,握着你的手或紧紧地拥抱你,所有的极度赞美语言如泉水涌出一般:“哇!太神奇了”,“哇!真是不可思议”,“哇!我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太棒了!”,“绝了”,“盖帽了”.....中文的词汇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但用在翻译英文的赞美之词方面,未必够用。西方人在赞美时的表情极度夸张,却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从国人的角度看,真诚的似乎有点傻样。
    以“批评使人进步”的教育方式著称的中国人,如果用中国人的方式在北美试一下,结果很可能与我遇到的情况一样。几年前,我第一次给美国的大学生开雕塑课,为了便于学生了解,此前我已做过“精彩”表演,许多学生积极签名选修我的课,每堂课我都认真地对他们的作业批评指正,并逐一亲自修改。没想到学期末,学生已离去了近一半,我不知何故,忙去另外一个美国教授的课堂上“取经”。这个美国老太从未动手修改过任何一位学生的作品,整堂课是在她的一片赞美和夸奖声中结束。只有一句话“getting better!"(比以前好)称得上是最差的称许。
    有时在国内,某地方政府,某企业,某大学,某公司,某艺术家为了吹捧自己,常如此宣传:“得到国外专家,国外代表团,国外知名人士的高度称赞。”其实改为:“得到国人的高度称赞”才最有力度。因为国人吝啬赞美之词。
    面对西方人的赞美,就像如果一天在北美的某个街道上迎面相遇一位陌生的漂亮洋妞,当她向你露出灿烂的笑容,主动打招呼时,千万别自做多情地以为别人爱上你一样。
    今天,艺术已进入了大众化时代,理论家称之为“后现代”。艺术家已失去了过去那种“神秘”与光环,还原到原本真实的“人”。在这个“人人平等”时代,已没有几位艺术家的艺术行为和作品能引起所谓的“轰动”。我不怀疑前面提到的那位艺术家在国外得到的掌声和极度赞美,但“轰动”一词很可能是综合现象的主观“升级版”。

罗小平,时代广场-China之一

罗小平,时代广场-China之一

芝加哥广场公共艺术

芝加哥广场公共艺术

芝加哥广场公共艺术

美国公园公共雕塑

街头铜雕

街头铜雕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