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凭鱼跃
——说说上海首届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大学生研究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展
唐尧
展览由上海设计学院公共艺术系主任罗小平和上海城雕中心主任谢林联手,欲借上海世博之势,组合城市政府机构与高校创作资源,打造生机新颖的城市公共视觉平台。
“公共视觉”概念的选点是视觉艺术与公共艺术的交集。因为一般意义上的“公共艺术”常常被解读为永久性材质的大型户外艺术,而这里的概念仅仅是要强调环境和公众意识。相对于当代艺术极端的个人化、隐私化,以福柯为标志的那种感官越界和极限体验,“公共视觉”则倾向于一种具有公共理解基础的、趣味的、愉悦的、互动的、积极和建设性的创作立场和出发点。
公共性的前提是对公众基本权利的尊重,而视觉愉悦是生命进化的一项基本生理要求。但公共性绝不是非学术和肤浅的借口。这一点在国际公共艺术的发展中已经获得充分的证明。
来自全国36所高校在校学生的应征作品逾500件。经过两轮的评选,共有37件作品进入签约制作环节。
这些作品从不同的向度折射出当代学院雕塑-公共艺术教学的成果和面貌。
来自公共艺术系
国内近年来发展公共艺术教学颇为积极。很多高校成立了公共艺术教研室、公共艺术系、甚至公共艺术学院。
中央美院雕塑系第五工作室,由秦璞负责分领公共艺术教学。这次入选的袁佳是秦璞的研究生。她的特点是一种轻快幽默的戏剧性。大致属于波普加动漫类型,毕业展上另外的两件木雕作品《带着鸭子逃跑的桌子》和《光》更有她的个人色彩。
对天津美院公共艺术系此前我不太了解。但这次肖金志入选的作品《打小怪兽的英雄时代》获得相当普遍的赞许。浓郁的中国民间手法、天然童稚的趣味和毕加索式的戏剧性构成这件作品令人迷惑的美丽。
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公共艺术系主任张宇是我30年的老朋友。前年他组织了一个国际公共艺术研讨会,邀请了展望、奥本海姆等几十个国内和国际上重量级的艺术家和理论家。这次他们送来两件作品,其中吴松陶瓷烧制的《塑料时代》,采用洛书九宫的形式置放,将这个以瓷命名的国度最古老神秘的宇宙均衡图式,转化为一个消费时代的残骸性纪念文本。
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分院公共艺术系,现任系主任是海归的罗小平。他在教学中锐意改革,强调教学的前瞻性、信息性、丰富性和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从这次参展的作品看,可以用集体表现抢眼来形容。
洪斌凯最初送选的作品是由若干“呼吸”的塑料大球构成,表达了强烈的城市生存体验。呼吸是我们生命的基本前提和生理运动。在中国传统的道家功法和佛教的禅定修炼中,呼吸都是非常重要的法门。它与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压抑或舒适,愤怒或平静,都会反映在呼吸的粗细缓急上。真正深湛的禅定甚至可以做到“息住脉停”。尽管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最后被撤换了,但我仍然喜欢这件作品,因为它通过自己的“呼吸”,进入了我们生命的存在。洪斌凯现在的作品《巢》是两个悬在空中直径2米的大球,纸杯构成的表面有一种蜂巢状质感,里面的发光体设置成心率的节奏,这是另一个关于生命与家园的美丽表述,与前者一脉相承。
杨杰送来参选的两件作品《都市-痒》和《都市-静》构成了一对对立的表述。前者用透明的材料制作了一张床,里面放进活的蚂蚁。在这个无机的陌生的封闭的环境中,这些蚂蚁丧失了自然本能的判断力和价值感,变得盲目和无助。暗示了现代都市生活对人的异化以及我们内心的不安,烦燥和焦虑。同时,另一件作品则显示了静谧夜晚摇曳的蒲公英之间精灵童话的莅临。同样充满生命诗性的作品还有唐小芳的《一窗一户》。这件作品的关键是每个窗口的牵牛花,是通过20个不同省份的种植后来到这里的。它们同源同种,但经历了不同的环境和生长条件,它们的共性和个性最终汇入这份开放的美丽之中。
材料和技术的观念性运用是这个创作群体的显著特征。过文超的3D动画《映》,罗小兰的激光折射作品《我的一生》都是利用技术手段,对生命历程亦真亦幻的表现。
抽象的构成与表现
现代抽象构成是国际公共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现代艺术形而上运动和高度的标志。西班牙的奇里达、法国的贝纳·维尼、美国的苏维罗都是杰出的代表。
中国现代艺术中的抽象一脉始于决澜社,1949年后在台湾发展,主要是绘画。大陆艺术界在1980-90年代有过一波抽象浪潮,但随后被后现代观念具象所淹没。保留下来的成果是各美院依然开设的材料工作室。这使得学院的学生仍有机会获得相应的训练,但真正能够坚持抽象创作的寥若晨星。
李赢是其中一个优秀的例子。她的金属焊接作品名为《关于时间的练习》。比较国画和油画,金属焊接的工作量和艰苦程度不可同日而语!切割钢筋的噪音,焊接的高温和强光,只有亲手玩过金属焊接的雕塑家才能体会其中的艰辛与快感。在这件意象宏大的作品中,无数次重复的焊接使两个形体缓慢地向中间延伸——这是一种禅定式的内心修炼,似乎隐喻、暗示和表达了作者的某种潜意识:期望相遇、沟通、交流和联系,跨越隔阂、克服分离,令人联想到大桥合龙、隧道贯通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而正是这种金属语言的工作强度,使她的表达渐渐具有了震撼性的力量!
中国美院毕业的苏阿香是第四工作室李秀勤的研究生。她用磁力构成的作品单纯、富于哲理与诗性。引力是宇宙最本质的力量之一。从浩茫星际到微观粒子,它无所不在而又浑然无觉。它的强大被它的日常遮蔽了。苏阿香的作品揭示了引力空间的存在,并将其导入迷人的美学表达。这次入展的《凝聚》是一张中式古典条案,玻璃桌面下漂浮的金属粉末,亦山亦水。来宾用一支磁性的签名笔在上面签名时,金属粉末在磁力的作用下会呈现出清晰的字迹,但随后引力消失,字迹亦消失,复归空濛山岚、一卷烟雨。这个作品是小平指导完成的,非常精彩!
中国美院的陈政在2006年的大学生展上已经引起我的注意。木质的空间组合显示了他对一种具有表现力的抽象构成具有浓厚的兴趣和控制能力。这次送来的方案依然延续着他的方向。从相当精彩的手绘效果图来看,这种组合现成品家具的方式有点奈薇尔逊的味道,但没有那种皇家或祭坛的盛大气息,相反,摇摇欲坠的结构,手绘的铅笔图像,可以开合的小门,楼梯,阴影,隐匿,私密而又希望交流,那种内心的敏感、不安以及不太强大的建构力量,被表现得相当动人。
“叙事性抽象”是近来受到关注的一个新话题。它的优势是更适合国人的气质,而危险是滑向表面的装饰性,失掉本体论层面的高度精神性。
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邓喜军的《家乡门前的小河》,运用四川民间传统竹编、篾编工艺与现代形体意识相结合,呈现出四川特有的诙谐快乐的乡土气息。
王琼来自合肥理工大学美术学院。这是一个我们完全陌生的美院。《我的时间》用放大的钟表零件构成了一棵婀娜娉婷的彩色小树,于是时间就有了亮丽与媚惑。
当代
当代艺术的概念应该大致包含两层含义:年代和文化取向。
从年代看,当代艺术在中国进入一种主导性话语状态大约是在1990年代后期。其中尤以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以及卡通新一代最具代表性。
从这次入选的作品看,清华美院的罗幻、鲁迅美院的陈松涛、李伟和刘知音、广州美院的蔡海生、华南师大美院的林振福都大致可以归入当代的范畴。在一个由时尚、流行、品牌、明星、广告、信息、工作、消费、娱乐、网络所构成时代,他们的作品中渗透出一种舒适的迷茫。政治的高压和生活的艰辛已经成为前辈的记忆,但随着消费时代的降临,生命的方向、意志和力度也正在消解。
其中林振福的《被编织的女孩儿系列——漂》,以令人惊异的形象隐喻了肉体的异化,或者说是人的异化。我们正在失去我们自然的属性,被消费与信息时代的时尚价值编织成一个亮丽的空壳。但我们无法停止,女孩的动态行色匆匆,也许,青春的时尚就是甜蜜的迷茫。
罗幻的作品《方舟》由一个男孩和一条真船组成,并以其制作精良获得西安美院今年的王子云奖。但这是一条支撑在陆地上的船,没有水也没有桨,男孩的姿态亦无所作为,既没有楼船棹歌的意志,也没有云卷云舒的自在,仅仅是青涩地坐着,等待。
中国美院林佳的软雕塑作品《生活情结》是一组用粉色系棉布包裹的管道。它们呈现出一种软性的陷溺和异质的慵懒。这种创作方式最初由万曼引进中国美院的前身浙江美院。随后的20年中由施慧主持,并有效地拓展了它的表现语言,并使之进入当代的表达。
西南交大何林峰《弥留的时光》是不多的几件装置性作品之一。给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个大男孩具有一种相当女性化的细腻和伤感。轻透的帐幔,朦胧的灯光,若隐若现的小动物、小物件,颇有黛玉葬花的诗性悲情。这种伤逝的情怀弥漫在他送选的全部作品中,使他显得相当与众不同。
当代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它的社会学转向。现代主义那种高蹈的个人精英主义被一种对当代社会和群体的问题与危机意识所取代。中国美院繆声远制作的系列木雕《一眼》,把抓拍的一些街景和人物用浅浮雕着色的方式重新表达出来。这种浮雕的塑造处理和木雕的制作感,非常有效地把日常场景推向深层的观照和浸淫,并慢慢传递出一种孤寂的生命感和人文关怀。
正在成为新热点的本土问题,其实也是中国最当代的问题之一。简言之,就是在全球一体化的大潮中,如何评价、判断、选择、转换、保任、承续、发扬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及其精神价值。
这次入选有两件用椅子表现山水的作品:李磊磊用纸浆做的《解构“三远”——远去的山水》和门雅旭不锈钢的《后现代“文人画”》。像天涯游子对家乡的思恋一样,它们共同表达了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难以释怀。纸质更接近传统,有一种易碎的怀旧的伤感的基调。他送选的作品还有《条屏清韵》两件、《印证》三件等,看得出来,这是一个有着国画底蕴和背景的作者。这种基因杂交有着潜在的优势,只是目前这种转换还过于简单和表面。而另一件不锈钢的作品,则表现出更肯定的语气和转换力度。甚至有点强加于人。但当我们联想到展望的不锈钢假山石、陈志光的不锈钢卷轴和静物,对这种自信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李世开还在四川美院本科毕业创作的时候,我到过他们的教室。那时他的作品就给我一种清冷和高蹈的印象。他现在在中国美院读研,这次送来的作品题名《冷月》。还是那份清冷的基调——简约,空透,遗世独立。形面语言处理是这件作品最出彩的地方,线条、曲面、肌理、比例关系,被组合得相当灵敏,传达出—种滞涩的水融侵蚀感,一种中国文人特有的意象、境界和岁月感,令我联想到丰子恺“一弯新月清如水”的简笔画。
清华美院施丹的《云钓》是一件相当“学院派”的形本体作品。它的形体处理旨近长信宫灯或汉俑,而精神气质则要溯源于先秦。有趣的是这种洋溢在庄子和列子中的高古超逸之气,被彻底地卡通化,或者说蔡志忠漫画化了。这种处理的趣味立即把我们带回了娱乐的当代和虚拟的游戏。
西安美院的钱亮和康悦给我的印象健康而开朗。他们塑造了一组同样健康、朴实、激动、欢乐的民间泥人。那种大规模的、鲜艳的色彩,唤起我们童年时代的美术记忆。钱亮的父亲钱步辉是一位从民间美术,特别是皮影吸收大量灵感和素材的雕塑家,看得出来,在发掘民族民间资源的方向上他对钱亮的基本影响。
落选
在没有入选的创意中,其实也有相当优秀的作品。
比如天津美院王立伟的《皮囊的多重幻想系列》。比如中央美院谢二中的《印象》,后者是一个等大汽车的负形。除了泥塑制作上的难度以及出现在公共停车场上出人意料的戏剧效果外,这件作品还提供了更深层面的思考线索:或许我们的宇宙实际上是由正负两种空间构成的,而在一个空间的出现或许同时意味着在另一个空间的消失。
云南艺术学院宋伟铭的作品《十二生肖》,可以说是这12个代表生命天赋的动物图腾的现代抽象卡通版。他的机智与趣味在于,把中国传统-生命符号-现代抽象-卡通动漫-公共休闲全部串穿起来。这件作品原已入选,组委会亦支付了制作费用,可是由于制作技术的问题,最终没有能出现在展览上。
还有西南交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吴织音的《THE DOOR》,这件作品的形式和主题,涉及人类一个自巴别塔以来困扰至今的难题:隔阂的存在与沟通的可能。从荒木经惟的摄影,到波德里亚的冷记忆,事实上,进入后现代以来,尽管我们的上空依然有哈贝马斯关于沟通与解放的旗帜,我们的世界布满信息传播的网络和媒体,但我们的文化正走向更为个人化的私密和疏离。但这件作品要求120扇门像迷宫一样装置排列,这使它似乎难以实现。
结语
总体来看这个展览的制作优良,品质亮丽,炫耀着青春和时代的光泽。为此组织者做了大量细致周密以至于繁琐的工作。
应该感谢罗小平和谢林的努力,希望这个链接政府意愿、学院资源与公共空间的平台能够成为上海城市文化建设一个持续的亮点!
“首届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大学生研究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展” 学术主持
中国雕塑杂志副主编
唐尧
发表评论
请登录